深蹲時會要求膝關節向外推,避免膝內夾 (膝外翻) ,但又常會看到頂尖的舉重或健力選手,在深蹲時會出現膝內夾的動作,例如中國舉重選手呂小軍的訓練影片。
https://youtu.be/n2evESHqLRQ
為什麼會這樣?
一般人深蹲時會膝內夾,是因為足弓塌陷、踝外翻、下肢內轉所造成的「被動」膝內夾。而頂尖選手深蹲時的膝內夾,是用髖內收肌幫助髖關節伸張時所造成的「主動」膝內夾。兩者是不一樣的。
在網路上看到有文章嘗試用行走的步態來解釋為什麼深蹲時會容易膝內夾,該文章說「髖屈曲、髖外展、髖外轉,代表著準備承重吸收力量。髖伸直、髖內收、髖內轉,代表著準備推進發揮力量。」認為「深蹲下蹲到最低位置,意味著承重吸收力量,自然會發生髖屈曲、髖外展、髖外轉。深蹲往上到完全站直,意味著推進發揮力量,自然會發生髖伸直、髖內收、髖內轉。」這其實有點倒果為因。
在步態週期裡,承重足在著地時 (承重反應期) 會讓足弓下降,藉以緩衝著地時的衝擊,此時下肢會「被動」向內轉。但是隨後 (站立中期) 足弓又會被撐起,以建立足底的剛性來承受下肢推進的力量,此時下肢會「被動」向外轉 (由內轉回復到中立)。所以,足弓下降下肢內轉是緩衝著地的結果,而足弓撐起下肢外轉才是為了承受力量。
所以深蹲時要求用腳掌「扭地」,就是要維持足弓不要塌陷,讓足底有足夠的剛性承受重量,也可以讓膝關節外推而不會內夾。但這個「扭地」也不能太過頭,必需要維持足底內外側受力平均,大腳趾不能翻起離地。另一方面,膝關節外推也不能太超過,維持膝關節在活動時對準第二根腳趾頭的中立位置即可,太過內夾 (膝外翻) 或外推 (膝內翻) 都可能會使得膝關節承受不平均的應力,容易造成損傷。
至於頂尖選手深蹲時的膝內夾是怎麼一回事呢?大腿內收肌群有個很有趣的特性,在髖關節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屈髖或伸髖作用。髖關節屈曲超過50-70度左右,內收肌群的屈髖功能會轉變為伸髖功能,所以訓練內收肌群發力自然能幫助深蹲的運動表現。這種膝內夾是站起發力時才出現的「主動」膝內夾,而不是一蹲下去就足弓塌陷的「被動」膝內夾。而「主動」膝內夾會不會容易造成膝關節損傷?我只能說,選手追求運動表現和一般人練身體健康的考量是不一樣的,也不是所有的選手都用這種蹲法。
一個動作危不危險、能不能做,不在於動作本身,而在於你知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能不能主動的去控制。
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
Happy New Year 🎉